5月21日至23日,省委副書記孫金龍在株洲市專題調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工作。他強調,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,依托自身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謀劃產業,加快縣域特色產業發展,激發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。(5月24日《湖南日報》)
  應該說,當今之湖南正處在一個關鍵路口,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小康之夢。從發展定位來說,湖南的經濟社會發展定位精準,目標清晰。既有中央對湖南“一帶一部”定位新要求,又有“中部崛起”的新優勢。從發展機遇來說,既有洞庭湖國家級生態經濟區的驅動,又有長江經濟帶的拉動。從發展態勢來說,湖南經過近年來的飛速發展,經濟社會形勢十分有利,發展再上一層樓,甚至領跑中部並不難,湖南有底氣也有能力實現高位發展。
  如何發展?“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。”從湖南省委副書記孫金龍在專題調研時的強調發言中,我們驚喜地看到了湖南省委領導班子對發展大局的清晰認識。縣域經濟是一個地方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,因為這個區域承上啟下,上連接著方興未艾的中小城市,下連著廣袤的鄉鎮農村。可以說,這個區域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夾心層,如果不把縣域經濟這塊責任田耕作好,不僅地方經濟發展會脫節,而且中國經濟發展也可能會出現空心化。正因為如此,湖南省委才把縣域經濟納入了“小康湖南”的重中之重。應該說,湖南要實行小康夢想,縣域經濟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攻堅戰。
  發展的動力又從哪裡來?“依托自身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謀劃產業,加快縣域特色產業發展,激發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。”孫金龍道出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和奧秘。經濟發展不是“信步由韁”,不是“信口雌黃”,而是一種戰略謀定和穩打穩扎。發展動力天上不掉,地上不生,關鍵在於結合湖南實際去認真發掘,必須把縣域經濟的兩個“風火輪”轉動起來,才能從產生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和活力。
  發展規劃和品牌必須同步。縣域經濟發展不能一哄而上,不能東施效顰,更不能“千縣一面”,而是要規劃先行,特色跟進。每一個縣具有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本底,在縣域經濟發展上要做到自己的“頂層設計”,唯有結合自身的發展品牌來規劃,才能讓縣域經濟具有不可複製性特征,才能百花齊放,萬紫千紅。從實際出發加強產業規劃,突出培育特色產業,走出一條發展特色縣域經濟的路子,這是湖南實現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。
  經濟總量和質量必須同頻。對湖南的縣域經濟來說,發展依然的重頭戲,但在新一輪的全面深化改革中,在轉方式、調結構、穩增長的發關鍵期,只註重單一的經濟發展增量顯然已經不符合小康湖南夢。“率先實現全面小康、率先向基本現代化邁進、率先建成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示範區”,這就要求湖南在縣域經濟發展中,實現經濟總量和發展質量齊頭併進,既要註重GDP發展數據,更要註重發展質量。要讓老百姓從縣域經濟發展中得到實惠,嘗到甜頭。
  城市和鄉村必須同進。新型城鎮化堅守不僅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,更是中國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核心。我們搞縣域經濟發展不能出現“城鎮像歐洲、農村像非洲”,說到底就是不能重城鎮、輕農村。通過新型城鎮化,我們既要讓小城鎮崛地而起,也要讓新農村四處開花。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必須堅持統籌城鄉建設,必須實現城鄉均衡發展、協同發展,協調發展。可喜的是,近年來,湖南始終把規範農民建房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,村容村貌大為改觀。在縣域經濟發展進程中,農村要“望得見山,看得見水,記得住鄉愁”,城市要有效協調一三產業互動,既要大力發展縣域工業經濟,讓工業園區成為加快縣域小康的領軍力量和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平臺,又要發展以服務業為主體的新興產業。
  改革與創新必須同驅。“堅持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,大膽先行先試,進一步深化改革,推進經濟一體化。”這是湖南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頭。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,不是“修修補補”,不是簡單的進行“外科手術”,而是一場經濟社會文化及思想觀念等方方面面的大改革,縣域經濟是湖南實現經濟一體化主陣地,必須在改革創新上進行雙輪驅動,才能徹底破解一些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問題,才能不斷激發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。一方面要利用改革來優化經濟發展環境;同時更要積極搭建信息、融資、管理、技術創新等公共服務平臺,增強環境對產業要素的承載力、吸納力和集聚力。一方面要大膽創新,在頂層設計明確之後,關鍵需要縣域層面如何去“摸石頭”,大膽先行先試,就是要利用創新來進行推進和落實。從湖南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實施情況來看,本身就帶有改革創新的深刻烙印。
  縣域經濟發展牽一發而動全身,不僅承載著瀟湘兒女的美好未來,更關乎“小康湖南”的成敗。推開一扇窗,找到一條路。只要我們在縣域經濟發展中,始終堅持“雙輪驅動”,湖南“小康之夢”就會指日可待。
  文/章南  (原標題:“雙輪驅動”助力湖南小康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r46mrjav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